Part3 行业现状:大而不强
2014年我国摩托车行业共完成摩托车产销2126.78万辆和2129.44万辆,同比下降7.08%和7.59%。在国内市场逐渐缩小的形势下,海外市场成为很多摩托车企业大力开拓的重点。前几年,海外出口市场一直呈现上扬趋势,但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2014年摩托车的出口市场也开始遭遇滑铁卢,出口量和出口金额都不同程度地下滑。2014年1月~10月,我国摩托车类商品共计出口了75.52亿美元。其中整车出口7737971辆,同比减少6.75%;出口金额41.59亿美元,同比减少5.89%。
不过,由于多年来的增量市场,今天的中国摩托车产业仍然占据世界摩托车产销半壁江山。在2000多万辆的年产销量里,中国摩托形成了一支可以独当一面的强大力量。现在世界摩托车领域主宰,表面上看是欧美摩托、日本摩托与中国摩托的“三国鼎立”,而实际上却是日本摩托与中国摩托的“楚汉相争”。
日本摩托的崛起领先于中国许多年,以高技术、高质量为主要优势,具有强大的全球性竞争力。跟日本摩托的正面竞争,是中国摩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与日本摩托相比,中国摩托在技术、品牌、渠道、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在当前的全球市场环境下,中国摩托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所在。
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一直占据着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首要优势并非人力等各种成本的廉价,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的巨大。依靠巨大的市场,才能吸引外资,进而引进技术。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快速成长同样来自这样的一个巨大市场。而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后,这个市场永远都是中国摩托成长乃至国际化的大背景和坚强靠山。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摩托也具备了规模化的竞争基础。制造型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规模化,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无法实现规模带来的成本降低,更无法在市场上争夺话语权。从2003年以后,国内一线品牌纷纷跨过百万辆大关,并且在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萎靡之后,依然保持着比较好的竞争势头,其竞争的基础也更加牢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摩托行业的市场资源也在逐步集中。市场的下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行业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国摩托行业集中度一直在持续提高。2014年摩托车销售前10名企业(集团)销量约占摩托车销售总量的55.39%,在2013年的基础上再次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全新车型、自主车型在增加,而同质化、仿制产品在减少,行业呈现出良性的发展趋势。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摩托行业更大的整合仍在进行,市场资源的集中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份额,同时更有利于企业提升产品档次,提升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摩托行业一直在寻求技术突破的思路更加多样化。由于日本一向对技术输出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中国摩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核心技术的突破,从目前的紧迫形势来看,接转欧洲技术是一条最为有效的途径。宗申和钱江等的收购已经跨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这为中国摩托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可能。
然而,与日本这样的摩托强国相比,中国摩托行业的短板也十分明显,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不高。当日本摩托尽量维持它们的高质量标准时,中国摩托看到的只是日本摩托微小的市场份额和迟缓的应变速度,而没有想到的是,它们所牺牲的眼前利益正在换来具有战略性的未来。牺牲质量的短期眼光和行为、缺乏质量保证的生产体系,已经成为中国摩托最大的软肋。
知名品牌的缺乏也是中国摩托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尽管本土一线品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是非常危险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些一线品牌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美誉度,品牌甚至有下滑的危险和趋势。当日本摩托已经成为摩托车的一个参考标准的时候,留给本土品牌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了。
另外,中国摩托车还缺乏有效的渠道管理。在渠道管理上,做得最好的是合资品牌,而本土品牌普遍缺乏对渠道管理的能力与效果。即使是本土一线品牌,在渠道的选择和管理上依然缺乏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某些市场甚至显得很被动。随着市场的逐步集中,主要品牌也逐渐地集中到少数经销商的手里,这无疑增加了经销商的回旋余地,尤其当几个品牌同时争夺同一个经销商的时候,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就相应增加,效益却可能降低。目前对于中国摩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产品和渠道这两个方面有着显著的差距。(待续)
本文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