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网络
国家统计局1月19日发布2015年宏观经济数据,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同比增长6.9%。较2014年下滑了0.4个百分点,基本完成政府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刘元春院长认为,2015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步入新阶段的一年,是全面步入艰难期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分化、微观变异、动荡加剧的一年。 GDP增速的“破7”,非金融性行业增速的“破6”,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增长”,GDP平减指数、企业利润和政府性收入的“负增长”,“衰退式顺差”的快速增长以及“衰退式泡沫”的此起彼伏,都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于2015年步入深度下滑期和风险集中释放期。
1 经济持续探底 低迷中有繁荣
“2016年将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也是近期最艰难的一年。各类宏观经济指标将进一步回落,微观运行机制将出现进一步变异。”刘元春说,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的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政治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6年出现深度下滑,本轮周期的第二个底部在3-4季度开始出现,同时还将面临两大类风险:一是微观主体行为整体性变异带来的宏观经济内生性加速下滑的风险;二是各种“衰退式泡沫”带来的各种冲击和系统性风险。
因此必须对于改革动力体系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世界经济的变异以及经济探底进程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4大问题进行高度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经济探底与以往下行期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萧条期有本质性的区别。课题组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力,在低迷中有繁荣,在疲软中有新气象,在旧动力衰竭中有新动力,在不断探底的进程中开始铸造下一轮中高速增长的基础。经过2015-2016年全面培育新的增长源和新的动力机制,中国宏观经济预计将在2017年后期出现稳定的反弹,并逐步步入中高速的稳态增长轨道之中。
2 2016中国经济大猜想
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6.5%,实际增速略高于目标
管清友认为,2015全年保7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预测GDP不能只看三大需求,因为中国根本没有三大需求的准确统计,固定资产投资不等于资本形成,净出口不等于经常账户顺差,社会消费品零售也不等于最终消费。更准确的方法是看从生产法分析各产业对GDP的增长拉动。
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是大概事件。2015年第一产业拉动没有变化,第二产业少拉动0.9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多拉动0.6个百分点左右。先看趋势,2016年第一产业不会有明显波动,第二产业大概率贡献下降,第三产业的贡献还会上升。再估算幅度,2016年的周期下滑压力应该介于2015和2014年之间,按2014和2015的均值计算,假设第二产业少拉动0.6,第三产业多拉动0.3,这样算下来2016年的增速应该在6.7%左右,略高于预期目标。
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资本加快“走出去”,人民币再现一次性贬值 管清友认为美联储加息的条件已经具备,现在只是何时扣动扳机的问题。对人民币来说,美联储加息也好,加入SDR也好,其象征意义都已经大于实质意义,人民币的长趋势拐点已经形成: (1)美元升值预期已经形成,只会有节奏变化,不会有方向变化。 (2)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趋于收窄,甚至转向逆差。 (3)中国资本账户逆差将加速扩大,吃掉经常账户顺差。
综上,尽管短期央行可以通过量价干预维稳,为加入SDR护航,但贬值压力只会推迟,不会消失,最终达到临界点,央行可能不得不再次允许人民币一次性贬值。从防范资本外逃的角度来看,一次性贬值确实也比渐进贬值更有效。但风险在于,第一次市场觉得是偶然,第二次市场会当成趋势。
货币政策从主角变配角,降息空间明显收窄,降准次数不少于今年。管清友认为,2015年货币政策是绝对的主角,2016年可能逐步退居配角。货币宽松的方向不会变化,但思路上会有所调整,从主动到以被动对冲为主,政策重心逐步转向财政政策和供给侧改革。第一,融资成本的矛盾已经大幅缓解。第二,通胀会掣肘货币宽松。从今年来看,央行对汇率依然自信,主要的掣肘因素还是来自通胀,全年最长的一段货币空窗期就和CPI的回升有直接关系。而根据我们的预测,2016的通胀会高于今年。(1)2016降息的次数会明显减少。(2)2016降准的次数不少于今年。信用风险加速爆破,国企违约成为常态,无风险收益率继续下行。管清友认为,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约为123%,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未来去杠杆无非五种途径:一是靠经济复苏,企业收入提升加快偿债;二是靠融资成本的下行,同样的收入可以偿还掉更多的债务;三是靠政府输血,财政兜底;四是靠市场输血,被兼并收购;五是靠债务减记;六是信用违约。目前来看,第一种方式看不到希望;第二种方式能解决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问题,但对于大部分高风险的民企来说,银行并不愿意降低利率;第三种方式也只适用于国企;第四五种方式对过剩行业来说也是奢求;到头来,大部分传统产业都不得不选择最后一种道路。
只要看不到经济复苏或大规模债务减记,2016年信用违约事件会进一步蔓延。政府为守住金融风险底线,仍会去保一部分存量债务,但失去保护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国企违约将成为常态。信用风险的释放有助于推动无风险利率继续下行。一是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所占用信贷资源减少,减少异化的资金需求。二是货币供给继续保持宽松,稳增长和去杠杆防风险都需要低利率的支持,货币宽松是大趋势。三是债务置换虽然短期可能对利率造成冲击,但长期来看解决了期限错配和滚动融资问题,有利于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四是经济增长从重资产工业向轻资产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资金需求系统性下行;五是人民币虽有贬值趋势,但总体来看中国资本账户依然处于管制状态,不会因资本大规模外逃终结利率下行趋势。房地产销售结束回光返照,地产投资第一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国家住房银行提上日程。管青友认为,房地产销售在2015年回光返照,2016年将再次回到现实。30大中城市的高频销售数据9月就已开始回落,政策宽松带来的短期效应正在逐步消散,地产身上的镣铐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房地产投资的情况要比销售更糟。2014年新开工面积负增长,2015年施工面积负增长,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出现全年负增长。实际上从当月数据来看,今年8月之后就已经出现负增长。销售的火爆并没有引燃地产商投资的热情,目前的主基调依然是消化库存。不过话说回来,地产投资的下行是好事,如果地产投资明年回升,只会让房地产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房地产政策的核心是消化库存。扩大供给的措施会逐步弱化,比如保障房建设,扩大需求的措施会继续强化,比如信贷政策、公积金政策和交易税费的进一步调整。此外,作为激发合理需求、构建住房融资体系的关键,国家住房银行有望加速提上日程。
3 2016中国经济最大的机会与风险
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温建宁认为,外部经济金融的新变化,对我国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地制宜因时而变谋划对策,亦将是我国趋利避害的首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凝聚经济共识、增强经济发展信心、防范金融风险爆发的基础上,为今年经济稳定增长指明方向。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变动时,这次会议确立的正确的经济方针,有助于稳定经济发展的金融基础,也有助于提升管控风险的驾驭能力,有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更有助于保持清醒果断的决策执行,以便能够始终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结束动荡转入平稳,也使我国经济赢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也给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机遇期。首先,中国在世界问题中的影响力扩大,将给人民币发挥作用创造过去所没有的机遇。全球大多数新兴市场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动荡不已,但经过国家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人民币加入SDR的战略构想,人民币迈出了国际化进程最为关键的一步,而在这个岁末年关之时,由中国力量主导的亚投行也开始了实质性的运作。
其次,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有了新的稳定基础,美元和人民币汇率体系重新估值对我们利大于弊。央行去年12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4382亿,美元升值无形之中增加了外储的含金量。同时,人民币相对美元出现了贬值趋势,12月18日美元兑人民币一度升值到6.4880,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有利于发挥进出口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了对出口战略发挥作用的保护,维持了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产品自身的竞争优势。 第三,世界资源价格眼下正处于历史低位,尤其全球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了低价区域,跌了还跌的石油、金属等战略物资价格不断破位,为我们的全球配置资源,战略物资储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降低资源的有效依赖,也为财政准备经济增长的实力创造了条件。
第四,独立于美国金融市场走势的中国资本市场有可能产生特别的机会。一方面,温建宁觉着美国股市经过长达7年的牛市,随着美联储的加息过程,正在17500-18200点构筑大顶,但我国资本市场却会摆脱美股的影响,经过7-8年的艰苦磨砺,不仅从2014年7月指数脱离2000点开始,逐渐显示出独特的投资价值和市场吸引力,特别在经历了去年夏天的行情巨震后,经过凤凰涅槃的洗礼,或将在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开启全新的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金融虽然面临基本面有恶化因子的威胁,但同时中国经济更存在自我修复和自我疗伤的功效,能智慧地化解国际经济协作机制的矛盾,也能从国际经济运行走向不确定性中找到正确的方向,能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追求中找到出路,在关键时刻下定决心去化过剩产能,大力化解房地产过剩库存,使中国经济调整到正确的轨道,有可能长远地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以便能更有余力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或许2016年我国投资人面对的最大风险是人民币贬值。伴随着美联储加息的,是人民币遭遇改革阵痛期。年末岁初,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的汇率都在下跌,在岸与离岸市场的汇差,让一些金融机构有了投机套利机会。如何既让人民币汇率随市而动,又能维持汇率相对稳定,不使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期待着中国央行拿出大智慧。
4 2016:中国楼市难成经济“新支柱”
财经评论员沈晓杰认为,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究竟怎样,各种说法不一。被相关利益方主导的媒体和“专家”的舆论,常常“莺歌燕舞”,似乎中国的房地产永远是只涨不跌的大长红市场。尽管相比2014年,去年楼市也就是几个一线城市和少数二三线城市“由绿翻红”(中国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70个大中城市房价的最新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房价上涨的城市为21个),但这并不影响诸如“今年不买房,一年又白忙”之类蛊惑人心的口号的推广。
本周二上午,中国国家统计局终于公布了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最新数据。如何分析和评价2015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算是有了权威的依据。最新数据表明:和中国2015年GDP增长6.9%的宏观大势相比,去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已下滑到令人不可思议的1.0%的地步(投资额为95979亿元人民币),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长,却达到了10%(达到551590亿元)。也许,唯一看上去让人宽慰的是,2015年中国商品房销售的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了6.5%和14.4%。但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如此“高指标”基本上是由于历史因素使然:一是由于2014年商品房销售的面积下降幅度太大(达到7.6%,比2015年的增长幅度还多了1.1个百分点),现在的“高增长”其实也就是补差而已;二是由于今年加大了去库存的力度。而更能代表开发商“信心指数”的房屋新开工面积,却比2014年大幅下降了14%。
深入研读这份报告,可以发现羁绊201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三大症结。除了被顶层一再强调的市场的“高库存”以外,另外两个就是“跑路”和“滞涨”。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后两者的严重性一点都不小于前者。
2016,中国的房地产到了一个新的关键节点:一方面,是经济乏力、增长缺招的中国经济及顶层决策者重新开始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抱起莫大的期望;另一方面,现有的高房价开发商模式又使得房地产业难以为继。
其实,中国的房地产从来缺少的不是市场,而是一个可以使普通人买得起房的住房供应模式。毕竟,这几十年来中国所出现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数亿人的城乡迁徙,给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红利。核心问题是现有的高房价模式早已成了这天量需求和供应之间巨大梗阻的“肿瘤”。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到了切除“肿瘤”的新变革时代。只有如此,高库存、跑路和滞涨等制衡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真正迎刃而解。
5 定位宏观经济政策九大建议
“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探底,决定了2016年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再定位。”刘元春说。课题组为此提出了九个方面的建议:高度重视世界经济在大停滞和大分化进程中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逆转和基本参数的变化决定了“取长补短”式的供给侧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是本轮危机治理中的基本政策定位,需求侧管理具有辅助性,其核心在于防止转型过猛带来的总量性过度下滑和系统性风险的爆发,近期出现的“衰退式顺差”说明全面启动供给侧管理和改革的同时,还需要重新定位需求侧管理政策,进一步积极的需求管理政策必有必要性。
从战略层面看,调动各级精英阶层的积极性是当前以及未来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核心。过度下滑甚至出现持续的萧条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社会风险,因此在反腐倡廉取得重大战略性胜利之后,应当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新一轮大改革、大调整的激励相容的新动力机制。2016年应当借助经济探底的契机,重新审视和评估现有的改革,在大破大立之中寻找到大改革的突破口,并根据该突破口来重新梳理改革方案,寻找改革的可行路径。
高度重视2016年面临的两大类风险和四大核心领域。一方面要利用供给侧调整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阻断内生性下滑的各种强化机制,防止微观主体行为出现整体性变异;另一方面在强化监管的基础上关注可能出现的各种“衰退式泡沫”。在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率的基础上,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的定向宽松。建议财政赤字率可以达到3%左右,总量达到2万亿元左右,同时逐步将结构性减税转变为总量性减税,改革现有财政支付模式。
货币政策应当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全面重构,在宏观经济探底的进程中货币政策必须旗帜鲜明地从明确“稳健定位”转向“适度宽松”,以稳定市场预期,打破“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扭转目前内生性回落的悲观情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汇率稳定+强外部宏观审慎监管依然是应对未来两三个季度波动的核心。坚持“财政挖渠,货币放水”的原则。
金融改革应当持续推进,特别是正对中国宏观“去杠杆”的资本市场改革、资产证券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组合性措施应当快速推进。调整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改变简单宽松的政策导向,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房地产企业进行分类治理,防范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一方面防止部分区域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新一轮泡沫,另一方面防止三四线库存过高的城市出现局部房地产崩溃的问题。房地产库存调整政策应当与农民工市民化扶植政策结合起来。随着宏观经济调整探底过程展开,经济下行压力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必须高度关注就业形势演变,防范和化解劳动力市场风险。低度的大福利体系的构建是放松就业约束的必然之举。
6 李克强总理《中国经济的蓝图》
近期,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经济学人》年刊《世界2016》中撰写了题为《中国经济的蓝图》的文章,主要论述了2016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李克强总理认为,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的有力结合是多年来中国增长故事的核心要素,因而2016年,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 推动结构性改革靠两大增长引擎:万众创新、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在这样的体量基础上继续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是不可持续的。”李克强在文章开头部分就明确,小修小补只能应付一时:本届政府没有推行量化宽松,也没有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措施,我们作出了推动结构性改革的抉择。
未来中国经济想要继续保持中高端增长靠什么?李克强总理给出的答案是:“推动结构性改革”。其核心要素便是“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因而中国政府要通过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尽快构建起一个大幅度增加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力的可持续增长的新模式。更加关注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李克强总理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这种信心并非盲目的,而是根植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储备和工具,根植于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丰富 经验。他在文章中提到,本届政府并没有推行量化宽松,也没有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而是将很多政策工具组合成两大经济增长引擎,一个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另一个是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通过这两大引擎既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又可以改善民生。
服务业已占到中国GDP的一半,实现对制造业的反超且升势不减。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每天新增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个工业,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正在以过去难以想象的方式拓宽中国经济的地平线。简而言之,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经济正在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朝着更多立足内需和创新拉动的方向发展。 李克强还强调,中国规模庞大的工业部门仍是我们增长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努力推动“中国制造”更上层楼,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举措。李克强在文末称,2016年以及之后的更长时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结构性改革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各方共赢的国际合作都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这是我们对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的答案,是一份中国市场、中国创造与世界共享的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