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属和合金的性能
在自然界里至今已经发现的103种元素中,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可煅性能的元素称为金属,如铁、锰、铝、铜、铬、镍、钨等。而合金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者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所组成的具有金属性质的物质,如钢是由铁和碳所组成的合金;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等。这些合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某些性能远比组成它的金属要好,所有现代工业中,合金已经成为应用很广泛的金属材料,特别是钢和铁应用得更为广泛。
1.比重
比重是一个物体的重量与同等体积水的重量的比值。在相同体积下,比重愈大的物体其重量愈大。根据比重大小,可将金属分为轻金属和重金属。凡是比重在“5”以下的金属叫做轻金属,而把超过“5”的金属叫做重金属。例如,镁和铝是轻金属;铁、铜、铅为重金属。
2.熔点
金属和合金从固体状态向液体状态转变时的熔化温度,称为熔点。每种金属和合金都有它自己的熔点,钢是铁碳合金,其熔点受钢中碳含量的影响。
3. 导电性
金属能导电的性能称为导电性。金属是良好的导电体,但各种金属的导电性也各有不同。银的导电性最高,其次为铜和铝。如果以银的导电性当作100,那么铜的导电性为94,铝为55,铁为2,而钛的导电性仅为0.3。当材料截面大小及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电性愈高的金属,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热量就愈小,所以在电气工程上多采用铜和铝作为输电用的导体。这样在送电过程中,电能的损失较小。与导电性相反的性能称为电阻。电阻愈大的金属,电流通过它们所产生的热量就愈大。比如电炉的电热元件,像电阻丝、电阻带等,就可以选用电阻大的金属材料,如镍铬合金和铁铬合金等。
4. 导热性
金属能传热的性能称为导热性。一般情况下,金属在导热方面的能力,比非金属大得多;善于导电的金属,一般也善于导热,反之亦然。导热的能力,以银为最好,铜次之。例如,合金元素较高的合金钢其导热性比碳钢差,所以对它们加热时速度应比碳钢慢些,这样才能保证内外温度均匀一致。
5. 热膨胀系数
金属在温度升高时,产生体积膨胀的现象称为热膨胀性。各种金属的热膨胀性能也不相同。通常用线膨胀系数来表示金属的热膨胀性,它的单位是毫米/毫米•℃或1℃,即金属在温度升高1℃时其单位长度所伸长的大小(毫米)。
6.磁性
在冶金工厂原料场地上的电磁吊车,它没有吊钩,而是用一块纯铁板绕了许多线圈,通电时,则能牢牢吸住成吨的钢材料,并把它们吊起来。这是因为在通电线圈的周围产生了磁场,使铁板强烈地被磁化而显示出磁性。
如果把纯铁板换成其他的金属板,如铝板或铜板,则它们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有的磁化程度很微弱,有的还抗拒磁化。这样,根据金属材料在磁场中受到磁化程度的影响,可把它们分为:铁磁性材料,即在外加磁场中,能强烈地被磁化到很大程度,如铁、钴、镍、轧等;顺磁性材料,即在外加磁场中,只是微弱地被磁化,如锰、铬、钼等;抗磁性材料,即抗拒或削弱外加磁场对材料本身的磁化作用,如铜、金、银、铅、锌等。
铁磁性材料在现代电力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使用中对电磁性能的要求不同,又有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之分。软磁材料是当外加磁场去除后,剩磁易被消除,同时在反复磁化和退磁时,电能损耗最小,材料也不易发热。变压器、电机、测量仪表等用的铁心—硅钢片便属于软磁材料。硬磁材料是当外加磁场去除后,材料本身留存有很高的磁性,并且不易消除,直流发电机、电话机中的永久磁铁便属于硬磁材料。
顺磁性和抗磁性材料统称为弱磁或无磁性材料。高合金奥斯体钢即所谓的无磁钢,是用来制造要求磁化程度很弱,或避免干扰电磁场的零件和结构材料,如电机转子的护环、甲板室、罗盘盒、仪表壳,以及变压器或电器的零件等。
(二)金属和合金的化学性能
金属因介质的侵蚀作用受到破坏的现象,称为金属的腐蚀。金属抵抗各种介质(大气、水蒸气、有害气体、酸、碱、盐等)侵蚀的能力,称为金属的耐腐蚀性能,也叫做金属的化学性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中,常常会看到金属材料受到周围介质的作用而发生破坏的现象。譬如,潮湿的铁生了绣;盛了盐的铝制器皿长了斑痕;在高温下锻造的钢坯,有一层层氧化铁皮的剥落……等等。
钢的耐腐蚀性能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钢的化学成分,加工性质、热处理条件、组织状态以及介质和温度条件等,所以选用金属材料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否则达不到耐腐蚀的效果。
(三)金属和合金的机械性能
金属材料在进行加工时,以及被制成为机器零件或工具在使用时,都要受到外力的作用。通常把这种外力叫做载荷。载荷有大有小,方向也不尽相同。作用的情形有静止的、冲击、变化的、不变化的。按照这些特点,可以把载荷区分为:压缩、拉伸、扭转、剪切和弯曲。金属和合金的机械性能主要包括:强度、塑性、硬度和韧性等。
1. 强度
强度就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能抵抗变形和不受损坏的一种能力。材料的强度可用其横断面上的单位面积(1平方毫米)所能承受的载荷(千克)来表示,单位为千克/毫米2。
2.塑性
塑性是金属材料受力后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金属材料塑性的高低用两种指标来表示的,即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又叫做面缩率)。它们的数值也是通过拉伸试验,计算得来的。
3. 硬度:
硬度是材料抵抗另一种更硬物体压入的性能。它是金属材料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某种金属材料是否能制造各种不同的机器零件或工具,也要看此种材料的硬度怎样而定。比如一些切削工具、量具就要求一定的硬度,这样才能在使用中不致很快的磨钝、磨损。硬度可采用不同的仪器进行测定,但硬度计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① 布氏硬度
在布氏硬度仪上确定材料硬度大小的原理是这样的,用一定的外力(3000kg)将一定大小的钢珠(直径为10mm)使其压入被试验金属磨光的表面,除去外力和钢珠后,在金属表面留下钢珠的印痕,然后根据印痕直径大小来测定金属的硬度值。这一硬度称为布氏硬度,用HB来表示。金属愈硬,印痕的直径愈小,布氏硬度值(HB)愈大。布氏硬度主要用来测定铸件、锻件、有色金属制件、热轧坯料及退火件的硬度,测定范围≯HB450。
布氏硬度值可根据施加的外力与印痕面积之比计算而得。为了省掉每次试验后的数学计算,布氏硬度值可根据印痕直径的数值在专门的硬度换算表上查出,这一硬度换算表附设在有关金属或机械手册中。例如:在某种钢的表面上,测得印痕直径为420mm。根据硬度换算表查出该钢的硬度为207kg/mm2,它可写成:HB=207。当测定硬度时,一般不将硬度值单位(kg/mm2)列出。
② 洛氏硬度
当材料硬度超过HB450以上,或者试样过小,均不能采用布氏硬度试验,而改用洛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试验是用一个顶角为120°的金刚石锥或直径为1.59、3.18的钢球,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试材料表面,由压痕的深度求出材料的硬度。在实际测量时,可从洛氏硬度试验机的刻度盘中直接读出硬度数值。压坑愈深,刻度盘指示的硬度值愈小,即材料愈软;压坑愈浅,刻度盘指示的硬度值愈大,即材料愈硬。洛氏硬度试验简便迅速,同时因压痕不大,可用来测定试样和成品。
洛氏硬度试验时,根据材料可能的硬度,采用不同的压头与载荷,所得的硬度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标度来表示:HRA、HRB、HRC。
“HRA”采用60kg负荷和圆锥形金刚石压入器求得的硬度。主要用于高硬度试件,测定硬度高于HRC67以上的材料和表面硬度,如硬质合金、氮化钢等,测量范围HRA>70.
“HRB”采用100kg负荷和直径1.59mm淬硬钢球求得的硬度。主要用于测量硬度较低的材料,如退火钢、灰铸铁、有色金属。
“HRC” 采用150kg负荷和圆锥形金刚石压入器求得的硬度。主要用于钢制件(如碳钢、工具钢、合金钢等)淬火或回火后的硬度测定,测定范围HRC20~67。
③ 维氏硬度:
采用相对两面成136°角的金刚石正四棱锥作为压头,采用负荷为5,10,20,30,50和100kg时求得的硬度。主要用来测定薄件和钢板制件的硬度,也可以用来测定渗碳、氰化、氮化等表面硬化制件的硬度。其代号为 “HV”。
④ 肖氏硬度:
用一定重量的带有金刚石圆头或钢球的重锤,从一定高度上落于金属试样的表面,根据钢球回跳的高度所求得的硬度。
(四) 热处理
把金属和合金加热到给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用选定的速度和方法使之冷却,以得到所需要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操作工艺,被称为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是热处理发生作用的基本因素。
1.退火
将工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停留一定的时间(保温),然后进行缓慢冷却(同一炉子一起冷却),这种操作过程叫做退火(注:不同钢号临界温度是不同相同的。一般为710~750℃,个别合金钢达到800~900℃)。进行退火的目的是:
① 降低硬度,为了使工件易于加工;
② 改善铸钢和过热钢的组织及机械性能;
③ 改善组织结构为以后的淬火作好准备;
④消除内应力;
⑤ 得到细小的晶粒,用来消除铸锻件的内应力和组织不均匀及晶粒粗大等现象,消除冷轧坯件的冷硬现象和内应力,降低硬度,以便切削。
2. 正火
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3或Acm以上30~50℃,经保温后,从炉中取出放在空气中冷却的一种热处理操作。正火的冷却速度要比退火快得多。正火用来处理低碳和中碳结构钢件及渗碳机件,使其组织细化,增加强度与韧性,减少内应力,改善切削性能。
3. 淬火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m)以上,经保温后急速冷却获得马氏体组织(当然也包括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这种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淬火。钢经过淬火后在性能上的突出特点是硬度很高而塑性很低。淬火的主要要素有:淬火加热温度、加热速度和保温时间、淬火剂、淬透性。
淬火方法有: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等温淬火等。淬火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极限。但淬火时会引起内应力使钢变得很脆,所以,淬火后必须回火。
4. 回火
回火是将淬硬的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下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空气中或油中冷却下来。回火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回火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工件在淬火时造成的内应力,提高塑性和韧性,以得到工件在使用时所要求的和可能达到的机械性能。
5. 调质
淬火后高温回火,称为调质。主要用来使钢获得高的韧性和足够的强度。很多重要零件都是经过调质处理的。
(五)表面热处理
有很多机器零件要求表面具有高硬度、耐磨损或其他特殊的性质,而中心部分仍保持较高的韧性,采用表面热处理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1.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是通过将钢快速加热,使工件的表面层很快达到淬火温度,随之立即淬火,使钢的表层淬成马氏体组织,提高硬度,而中心仍保持未淬火的组织,有着足够的塑性和韧性。表面淬火必须快速加热,使表面的热量来不及传到内部,以保证只有表面实现淬火。为此,通常采用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或高频电热表面淬火等方法。表面淬火常用来处理齿轮等。
2. 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基本上都是使零件表层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保持原有的强度和韧性的热处理方法。常用的化学热处理方法有渗碳、氮化、氰化以及渗入金属等。
(1)用碳渗入低碳钢表面,使其表面硬度及耐磨性增高,同时中心部分仍保持很好的韧性,这种处理过程称为渗碳法。常用的渗碳法有固体渗碳法和气体渗碳法两种。渗碳用于低碳非淬火钢;
(2) 使钢的表面同时渗入碳和氮的操作过程,称为氰化法。氰化具有与渗碳和氮化同样的目的,即提高工作表面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常用的氰化法有液体氰化和气体氰化两种。氮化用于某些含铬、钼或铝的特种钢。
(3)化学热处理的除了上述的渗碳、氮化、氰化以外,还有渗金属法,即将铝、铬、硅等元素渗入钢的表面,使钢的表面得到高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等,以满足零件对各种性能的要求,如耐腐蚀、抗氧化、耐磨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