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冲程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同人一样需要“吸气”和“呼气”,即吸入新鲜空气,呼(排)出高温废气。这种进气和排气过程,统称为换气过程。在高速发动机中,每一个工作循环的进、排气过程只有千分之几秒。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被吸入的可燃混合气愈多,废气排得愈干净、愈彻底,发动机发出的功率就可能愈大。反之,发出的功率就愈小,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就会下降。由此可见,要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主要取决于吸入空气量的多少和换气质量的好坏。
众所周知,空气具有质量,也具有一定的惯性。使空气从静止状态加速到一定速度,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并要产生一定的能量损失。反之,要把空气流停下来,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发动机上,推动空气加速流动的是汽缸内的真空度(即负压)。在发动机进气行程的开始阶段,进气道的气体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流进汽缸,而是逐渐加速,并把进气道前端的气体吸进去,同时由于进气道后端的气流速度较低,因此使进气道内的气体分子间隔变大,密度降低。此后,由于气流速度越来越快,在进气道、进气管和空气滤清器内,气流不断被加速,快速地流入汽缸之中,使燃烧室内的气体密度迅速上升。由于气流有较大的惯性,尽管燃烧室内的气流密度已经较大,但是进气速度并不降低,甚至当活塞转过下止点,开始上行一段时间之后,进气还在进行,并使气体密度进一步上升。这种状态相当于进气被无形中压缩了。这时不仅汽缸内的气体密度很大,而且进气道、进气管的气体密度也很大。密度大的气体流量质量大,因此流动惯性进一步加大。当进气密度达到最大值时,进气门关闭,以避免进气倒流,这就是所谓的惯性进气。
上述的这种现象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屡见不鲜。譬如一大群人列队准备去参加某项活动,当列队前方的人开始前进时,后方的人还没有动身,于是前面队列的间隔被逐渐拉开,此后整列人开始齐步走。当前方队列遇到意外情况紧急停止之后,后方队列的人仍然前进,从而挤压前方的人,使对形一下子密集起来。显然,这是惯性在起作用。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气流惯性对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影响。
在发动机汽缸直径、行程、频率(即转速)一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更多的新鲜空气吸入汽缸用于做功,并使燃烧后的废气尽快排出汽缸,是发动机配气机构的主要任务,即按照发动机汽缸的工作循环和点火顺序的要求,适时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由内燃机原理可知,气门开闭位置和活塞的位置有关,活塞的位置和曲轴转角有关,用曲轴转角来表示气门的开闭时间,就是人们常说的配气相位。发动机进、排气门的开、闭,并非人们所想象中的在活塞上、下止点这两个时刻才开始或结束的,而是分别提前打开和延迟关闭,使它的开启角度超过180°,以便争取更大的开启“时间断面”。在实际运行中,四冲程发动机的进气门在活塞到达上止点前就打开(约提前10~40°的曲轴转角),当活塞过了下止点后才关闭(迟闭角约40°~80°曲轴转角),而排气门则是在活塞到达下止点前提前打开(约提前40~80°曲轴转角),当活塞过了上止点后才关闭(迟闭角约10°~35°曲轴转角)。人们把提前开启时刻称作提前开启角,迟后关闭时刻叫迟闭角。那么,为什么进、排气门要提前开启和迟后关闭呢?
我们知道,气体的流动是从高到低,除去气体温度、气体压力和气体所经通道的阻力外,气体换气受惯性力的限制和影响。在活塞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吸气冲程的前半段活塞加速下行,新鲜气体不断流入汽缸、虽然在活塞接近下止点时的速度会减慢,但是,一方面气流有惯性,另一方面汽缸内的压力因为有进气阻力而低于外边的大气压力,在压缩行程的初始阶段,活塞上升速度较慢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利用进气管内的气流惯性和汽缸内外的压力差继续进气。如果活塞在下止点时就关闭进气门,就会把本来还可以继续流入汽缸的新鲜空气挡在气门外边,使实际充量减小。当活塞离开下止点转向上行时,汽缸内的压力会逐渐升高,一旦汽缸内的压力高于进气管压力时,则进气流才会减速。这样总有一个时刻,气体不再往汽缸内流了。此时关闭进气门(即为最佳进气晚关角),汽缸内的充气量最大。从进气门提前开启,到进气门迟后关闭的过程,就是进气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缸中的气体压力略高于进气管中的压力,主要是进气门处节流和进气流受到高温废气加热,温度也有所提高所致。
发动机点火爆炸后,一边推动活塞下行做功,一边燃烧后的废气充满了汽缸。此时,废气压力由大变小,压力迅速降低。而当活塞到达下止点之前,在排气门还未打开时,汽缸内的废气压力就会由小变大,压力升高。若要排气门在活塞到达上止点时完全关闭,则要求排气门在上止点前就要开始关小,这将导致排气产生较大的节流阻力。同时,这也使得排气行程中活塞向上运动时,汽缸中的压力复升,阻力增大,排气消耗功增加,残余废气增加。再有,发动机在油门全开、高速运转时,要排出的废气量较大,时间极为短暂。为了在活塞到达下止点时,废气能基本转入亚临界流动状态,从而减少强制排气时活塞上行的阻力,并获得较大的气门开启面积,要求大负荷、高转速的发动机排气门提前开启角要大(该提前转角的大小视发动机转速高低而有所差异)。
基于这种排气的原理,故有意设定排气门早开,当受爆炸压力推动的活塞还未到达下止点时,汽缸内的气体压力虽然还有0.3~0.4MPa,但就推动活塞作功而言作用已不大。早开排气门,可使大部分废气在此压力作用下高速自汽缸内排出,形成较大的气流惯性。当活塞越过下止点的一瞬间,汽缸内的压力已下降至约0.115MPa,并且排气门已经开大,此时活塞转向上止点方向继续运行。在活塞推动下,汽缸中剩下的废气被强行推出排气门,直到活塞越过上止点,排气门迟后关闭。排气门提前打开,压力提前下降,使气体推动活塞做的功减少了,但反过来,由于汽缸内压力迅速降低,活塞在下止点后转向上止点运行时,用于推动气体排出所消耗的功也减少了。况且,高温废气提前排出,还可以防止发动机过热。因此,排气门提前打开,迟后关闭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
由于排气门迟后关闭和进气门提前开启,这就存在着一个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气门重叠阶段,气门叠开时的曲轴转角称为气门重叠角。无数试验证明,在高转速时,气门重叠角大一些对发动机是十分有利的。就配气相位而言,气门重叠角的大小与发动机转速有关,一般设计的原则是:高速发动机大一些,约占30°~90°曲轴转角;中速发动机则小一些,约占20°~60°曲轴转角。例如:雅马哈XJR400中速发动机的配气相位为:进气门开/闭34°/54°,排气门开/闭55°/25°、气门重叠角仅为59°;雅马哈FZR400高速发动机的配气相位为:进气门开/闭36°/60°,排气门开/闭59°/29°、气门重叠角为65°;本田CB125T高速发动机的配气相位为:进气门开/闭38°/27°,排气门开/闭36°/56°、气门重叠角高达94°。
气门叠开,使进、排气系统和燃烧室连通起来,这时排气流以很高的速度流出排气口,由于气流的惯性,它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其流向,反而会使进气门周围产生一定的真空度,有利于引导进气流进入汽缸,以清扫汽缸中的残余废气,使换气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再说,此时进、排气门开启得都很小,气流的流速不可能超过音速,即使在怠速转速(一般在1000r/min以上),活塞完成一个行程也不到1/8秒,只要气门重叠角选择得合适,就不会有废气流入进气管或新鲜混合气被排出的现象。但是,若气门重叠角选择得过大,在发动机的低速性阶段(如:怠速转速)或在小负荷工况下运转,化油器的节气门开启度很小,进气管内的压力很低时,就有可能使废气倒流入进气管,造成发动机的低速性能变差。当然,低速性能变差还与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发动机排气正、负压力波有关。
发动机点火爆炸后,燃烧室内产生的爆发压力推动活塞下行,这时的废气如同一块弹性很大的“橡胶块”,只要压力被取消(即打开排气门)就会急速地膨胀,整个“橡胶块”从排气道向排气管方向迸出。我们试想:一块物体向前高速运动时,物体前面是大气压,那么物体后面就会低于大气压,这将使排气道内的压力变成负压,从而把燃烧室内的残余废气抽吸出去,这种惯性排气效应一直延续到排气管内。
在理想状态下,当发动机某缸排气时,要求其排气门压力波为负,以利于汽缸排出废气,同时利于该排气气流惯性引入新鲜混合气,使换气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它可以改善燃烧,提高功率。但由于排气管的长度是根据发动机最大功率时,使第一次(即初次)负压力波在气门重叠角反射回到排气门处的距离而定的,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发动机的其他转速,如中、低速及怠速工况下,由于其工作频率的不同,且各缸排气脉冲相互干扰,而使排气门处于重叠期间受到初次或二次正压力波。正是这正压力波,一方面使进气阻力增大,减少了新鲜混合气的充气量,使汽缸内的残余废气增加,引起燃烧恶化;同时还造成瞬时新鲜混合气的倒流(即反喷)。也就是说,排气中的正压力波将排出的废气重新推回汽缸,并一直推向进气门,流经化油器,并从化油器中吸出燃油,形成一定浓度的“废气—燃油”混合气。而当发动机正式进入吸气冲程的时候,这种“变态混合气”又会再流经化油器,并再次将化油器中的燃油吸出,于是便形成了双倍燃油浓度的混合气。最终使进气过程中吸入的混合气含油量过大,导致汽缸内失火,燃烧迟缓,燃烧速率下降,功率锐减,油耗增加,形成大量未燃的HC污染环境。从而相应导致了发动机中、低速时扭矩谷的出现和怠速的不稳定,严重时甚至会熄火,这在内燃机工作中被称为“富油平谷”。
由上述可知,配气相位与进、排气流的流动速度密切相关,即与发动机转速有关。原则上讲,一种配气相位只适合一种发动机转速。配气相位取决于凸轮的形线,配气相位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很大,且由于凸轮形线的不同,也决定了发动机是高速还是低速。如果是高速凸轮,则发动机在高转速范围功率很大,但在中低转速范围功率下降很多。反之亦然。当然,人们希望发动机在任何转速范围都能得到较大的功率。针对四冲程发动机不同转速时的换气特性,有的大排量发动机采用了可变配气相位技术。
可变配气相位技术,主要采用某种方法检测发动机转速,根据转速的高低更换凸轮的配气相位。配气相位的改变方法通常有二种:一种是根据转速的高低,将凸轮转过一个角度,使之提前或落后。另一种是根据转速的高低,更换高速凸轮和低速凸轮。变更配气相位的机构比较多,譬如使用正时带轮,使凸轮轴相对于曲轴转过一个角度。又如把凸轮制成一个锥形,根据需要使凸轮轴产生一定的轴向位移,这样很容易改变凸轮的升程。在这方面,日本四大摩托车公司都为之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较大的技术力量进行精心研制。例如:日本铃木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发了一种改善发动机低中速功率特性,而不降低高速功率,使气阀及阀的升程都可变化的VC机构,并装置于GSF400V横置四冲程直列4缸发动机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将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
VC构造主要围绕气阀正时与升程的可变化展开,凸轮轴上设置有高速凸轮和低速凸轮,中央是低速凸轮,而左右两侧是两只高速凸轮,它的作用角、升程量都比低速凸轮大。摇臂轴上配置与低速凸轮、高速凸轮配套的中央一只低速用摇臂和左右两只高速用摇臂。VC机构具有高低速两种工作状态,利用高速摇臂的位置变化进行高低速切换:高速状态时,高速摇臂距离凸轮轴较近,高速摇臂、低速摇臂的接触区位于同一方向内,与高速摇臂相比,作用角和升程都小的低速摇臂,因无法与凸轮接触,而处于空摆状态,气门此时由作用角、升程均大的高速摇臂驱动;低速状态时,高速摇臂远离凸轮轴,高速摇臂与低速摇臂的接触区之间产生高度差,此高度差如果比高速凸轮与低速凸轮的外形轮廓之差大的话,高速凸轮就不会接触到高速摇臂,而只是在空摆,低速凸轮则直接驱动低速摇臂使气门运动。此时,高速摇臂在凸轮与低速摇臂间自由游动。这样,可变气门定时VC机构,在高速、高功率时使用高速凸轮,充分发挥了功率;低转速、低功率时使用低速凸轮,充分加大了发动机的扭矩,同时降低了燃油消耗。
为了弥补部分四冲程发动机扭矩特性曲线较陡,低速扭矩差的缺点,科研人员经过潜心研究和不懈的努力寻找出相应的对策。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一些大排量摩托车上采用了排气控制系统,该系统可随发动机的不同转速,通过转盘阀开启度的调节,提供相应最优的节流比,以达到消除气门重叠期间排气门处正压力波的目的。例如:雅马哈公司在FZR400R型摩托车上应用了EXUP排气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转盘阀布置在4个排气管的接合部位。当车辆处于低速工况时,排气控制系统可使转盘阀转过一个角度,把接合部挡住,使排气压力波以正压力方式反射回去,以免因气门重叠角过大,而把新鲜混合气吸出来;当发动机转速达到某一设定转速之后,转盘阀转过一个角度,使各排气管能自由地通气。这样就避免了因排气管长度固定不变、低速性能差的缺点。显然,“EXUP”排气控制系统较好地协调了发动机高功率与低中速稳定性,使高速发动机的性能在最宽的转速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不同的发动机,由于结构形式、转速各不相同,因而其配其相位也不尽相同。合理的配气相位,都是根据发动机的性能要求,经过反复试验后确定的。在现代新型发动机的设计中,一般都利用发动机换气过程中的气流惯性和谐振效应原理,尽量减少进气阻力,增加气流惯性;采用高性能的化油器或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合理设计空气滤清器,改善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效果,以提高燃烧速率;合理选择配气正时,采用配气相位可变技术,以便使发动机的功率、扭矩在更宽的转速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当发动机运行较长时间后,因润滑、冷却等系统发生异常或零件本身的质量问题,以及其它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配气机构(主要指凸轮轴的升程部分)会逐渐磨损,配气相位的开启角度将相应缩短,使配气相位发生变化,发动机的速度特性会向低速方向移动,具体反映到摩托车上,发动机的动力和经济性自然就会变差。为此,只有更换受损零件,才能恢复发动机原有的工作性能。
|
|